雨季多发“烂茄病” 抓紧防治阻蔓延
茄子绵疫病引起成片果实腐烂脱落,是茄子重要病害之一,在茄子各生育期均可受害,一般损失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其结果盛期也是发病盛期,多雨地区和年份常爆发成灾。
症状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主要为害果实,茎和叶片也被害。在果实上初生水浸状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可蔓延至整个果面,内部褐色腐烂。潮湿时斑面产生白色棉絮状霉。病果落地或残留在枝上,失水变干后形成僵果。叶片病斑圆形,水渍状,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斑面产生稀疏的白霉(孢子囊及孢囊梗),干燥时,病斑边缘明显,不产生白霉。花湿腐,并向嫩茎蔓延,病斑褐色凹陷,其上部枝叶萎蔫下熏,潮湿时,花茎等病部产生白色棉状物(病菌菌丝体及孢子囊)。
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
发病条件
发育最适温度30℃,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菌丝体发育良好。在高温范围内,棚室内的湿度是认定病害发生与否不重要因素的。此外,重茬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密植、通风不良,或大棚漏水,造成地面积水、潮湿,均易诱发绵疫病。
茄子绵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主要靠土壤和雨水传播。高温高湿、雨后暴晴、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一般是圆茄品种比长茄品种较抗病,厚皮品种比薄皮品种较抗病,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较抗病。
种子消毒: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0℃~55℃的温水浸种7~8分钟后播种,可大大减轻绵疫病的发生。
采用穴盘育苗:可采用288孔六盘,一穴一粒种子,养分充足,根系发达,定植时不伤根或少伤根,以此增强抗病性,减少染病机会。
实行轮作:要合理安排地块,忌与西红柿、辣椒等茄科、葫芦科作物连作。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精心选地:要注意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并且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有利于雨后排水。尽量避开土壤粘重,雨后易积水的地块。
对于正处于坐果期的露地茄子,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地膜覆盖: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地面或铺于行间,能够阻断土壤中病菌孢子对茄果的飞溅传播。还可借日光进行高温灭菌及防止杂草生长。
科学肥水:施足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田间不积水,暴雨后要立即松土浇水,以抵制侵染增强植株抗病力。
精细管理:适时整枝,打去下部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以防再侵染。
药剂防治:茄子定植前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布苗床。也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公斤拌土100公斤,撒入定植穴内。缓苗后,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植株根部,7~10天喷一次
刚出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销毁并喷药。在结果期特别是雨前要喷药保护,每隔7天喷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防止病害发生。发病后立即施药,药剂可选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交替用药。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喷药时着重喷洒下部果实。
|
|
蔬菜种植 |
|
玉米种植 |
|
牧草种植 |
|
草坪种植 |
|
花卉种植 |
|
小麦种植 |
|
大豆种植 |
|
棉花种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