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盐碱化原因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技术因素对土地盐碱化的影响主要是在灌区的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没有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尤其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2)灌、排渠系不健全、不配套,不能满足灌区合理灌溉,及时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3)渠系设计强调自流灌,渠系设计水位偏高,渠道渗漏,加上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水平低,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灌溉渗失水量也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单位流量控制面积太大,干渠每年输水时间过长,地下水缺少回降时间,长期处于高水位。
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
|
蔬菜种植 |
|
玉米种植 |
|
牧草种植 |
|
草坪种植 |
|
花卉种植 |
|
小麦种植 |
|
大豆种植 |
|
棉花种植 |
|